依據聯合國《世界展望人口2022》報告統計,全球人口數已於2022年達到80億,這些數字在往後幾十年仍會持續成長,人口數的增加將引發社會憂患,不只加劇人口老化,更對社會和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到2050年,世界將需要額外生產70%的糧食,來滿足約90億之人口。全球經濟體中,農業、林業與其他土地利用(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 AFOLU)是僅次於能源部門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部門,農業在氣候變遷下的角色相當錯綜複雜,是溫室氣體釋放的重要來源,而其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反過來又嚴重衝擊農業。

一、前言
(一)背景
(二)氣候智慧型農業之定義與範圍
二、國際趨勢
(一)荷蘭
(二)美國
(三)世界銀行(World Bank Group, WBG)
(四)亞洲生產力組織(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APO)
三、討論與建議
(一)研究技術開發
(二)經濟支持手段
(三)監管體系建立
(四)推廣教育
一、前言
美國總統拜登於2022年8月16日簽署透過了《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法案聚焦於改善美國的通膨與氣候危機,其中預計將在5年內提供農業部門額外195億美元,以支持美國農業部相關的氣候緩解保護計畫,像是氣候智慧型農業和林業夥伴關係計畫的推動。舉例來說,該計畫將持續透過資金的挹注來幫助農民與農場主擴大保護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增加土壤、樹木中的碳儲存,同時為其所生產的氣候智慧型商品創造新的市場機會。
(圖片來源:Adobe 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