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or火龍果?原來有正確的名稱!
紅龍果或火龍果,相信正在觀看此篇文章的讀者一定兩種說法都聽過,部分民眾會認為紅龍果為紅肉種,火龍果為白肉種,但其實早在2008年果樹品種審議委員會已統一正名為「紅龍果」,火龍果為別稱。外觀特殊搶眼的紅龍果(學名:Hylocereus undatus (Haw.) Britt.),又稱龍珠果、仙蜜果,是仙人掌科三角柱屬(Hylocereus)植物的果實,原產地為中南美洲,在臺灣的歷史可追朔至1645年由荷蘭人引進,至今已有300年栽種歷史。紅龍果最初引進的「蘩(蕃)花種」,因結果率低[1],並未成為經濟作物而是被視作觀賞作物,至今鄉間的宅第圍籬仍可見到紅龍果的蹤跡。而後自越南引進的紅肉種(大紅)、白肉種(越南種) [2]因品種特性結果率高且經各方研究單位的改良及推廣,成為臺灣主要栽種品種。
紅龍果產業概況
目前就109年種植面積來看,全臺栽種面積為2,879.6公頃,臺灣主要產地為南投縣(510.3公頃)、彰化縣(502.3公頃)....
[1]劉碧鵑. (2010). (農業試驗所特刊第 144 號) 台灣紅龍果的栽培. 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019.12出版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本文已同步刊登於豐年雜誌2022年7月號第72卷7期 p.74-79。
※農傳媒: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8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