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薄荷有助預防飯後血糖飆升

【2021/03/11 FOOD SCIENCE NEWS】

薄荷(Mentha arvensis)俗稱為野薄荷或玉米薄荷,為原產於歐洲、喜馬拉雅山及北亞部分地區之多年生草本植物。儘管野薄荷略帶苦味,仍時常使用於沙拉及烘焙食物中,尤其以草本茶中最為常見。同時,薄荷葉當中所萃取之精油也被廣泛應用於甜點及飲品調味。

於傳統醫療用途中,野薄荷葉及其精油被視為一種天然藥物。前者被稱為是治療肝炎、消化性胃潰瘍、腹瀉、支氣管炎、黃疸及皮膚病之錦囊妙計,後者則作為殺菌劑使用。由於先前研究證實野薄荷具備抗氧化之活性,印度研究人員也著手進行其對於降血糖活性之探討。

近期發表於Journal of Ayurveda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人員發現野生薄荷葉萃取物具有阻止糖化反應進行的潛力。糖化反應又稱為梅納反應,旨葡萄糖不經過酵素反應而直接與蛋白質、脂質或核苷酸結合的化學反應,該反應的產物又稱為「糖化作用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簡稱AGEs),過多的AGEs是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的元凶,並容易造成血管發炎與加速老化,通常在高血糖及糖尿病中常見的組織損傷都是與該反應有關。除此之外,研究人員也針對野薄荷萃取物對於兩種碳水化合物分解酶活性之影響進行探討,以及其對於餐後血糖之影響。

據研究人員所述,近年來消費者對於控制糖尿病、氧化壓力及相關疾病之替代藥物具有極大的興趣。主要原因為世界各地罹患糖尿病的人數不斷攀升,於2018年罹患人數約略為3.4億,其中7千萬人口來自印度。

由於餐後高血糖或進食後血糖快速升高的現象皆與第二型糖尿病及糖尿病併發症有著密切之關聯。研究人員認為,如果能夠減少餐後血液中血糖含量或許可以是治療或預防糖尿病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因此,將碳水化合物分解為糖的兩種分解酶則被認為是一種良好的抗糖尿病標靶。

α-澱粉酶為一種消化酶,可將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例如澱粉)轉化為單醣,同樣地,α-葡萄糖苷酶則可加快寡糖(由3至10個單糖分子所組成的的醣類)和雙醣(例如蔗糖、麥芽糖及乳糖)轉化為葡萄糖分子的速度。因此如果可以具備抑制α-澱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之功效,就有機會被應用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平均血糖值。

野薄荷於傳統醫學中為一具備長久食用歷史的藥用草本植物,古代的治療師認為是治療糖尿病一種相當具有潛力的自然療法。為研究其抑制餐後血糖的能力,研究人員首先使用甲醇作為溶劑,從葉子中提取萃取物,接續於雄性大鼠上進行各種體外實驗,以評估萃取物對於抗糖尿病的活性影響。

據研究團隊表示,野薄荷萃取物具有顯著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以及抑制糖化反應的潛力。研究報告顯示,其成功抑制了90%以上的糖化終產物形成,並顯示出對於α-澱粉酶及α-葡萄糖苷酶的高抑制活性,同時顯著抑制澱粉誘導糖尿病大鼠的餐後血糖。基於上述研究,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野薄荷具有抑制第二型糖尿病活性之潛力,可應用於治療或預防餐後血糖飆升。

《產業發展中心 產業分析組 王彤寧摘譯》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參考網址

https://foodscience.news/2021-03-11-wild-mint-can-prevent-blood-sugar-spikes-after-meals-reports-study.html

Relation
相關文章

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