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刺激國際油價大漲,但最近油價已從高峰回落到每桶100美元附近,美國汽油價格也回穩,實質汽油價格(相對於整體生活費的價格)比2006-2014的價位還低,顯示能源供應緊俏問題不若眾人預期嚴重,至少目前來看是如此。
相較下,此刻正上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所謂「巨大的全球糧食供應危機」。過去一年來,小麥價格漲幅比油價漲幅大得多。美國雖受衝擊,貧窮國家更受重創,因為在這些國家,食物占家庭支出的比率很高。
這波糧食危機的背後因素是什麼?
俄烏戰爭是明顯原因。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指出,烏克蘭是農產出口大國,如今鐵路遭俄軍轟炸、港口被封鎖,幾乎斷了外銷之路。不僅如此,俄羅斯自己的穀物出口也大多暫停,顯然是為了抑升國內物價。該地區第三大農產出口國哈薩克也跟進。
另一因素是肥料。現代肥料生產是能源密集產業,俄羅斯在戰前是世界最大肥料出口國,但現在也中止出口。不只俄國如此,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研究員Chad Bown與Yilin Wang的最新分析指出,另一肥料生產大國中國大陸去年也大砍出口,顯然也是設法壓低國內價格。誠如他們所言,這類出口禁令比美中你來我往的關稅戰衝擊更大。
凡此種種,都給世界各地農業帶來大麻煩,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像是巴西。這很糟糕,也讓世人重新溫習一個重大教訓: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關係密不可分。
「全球化1.0」與「全球化2.0」
提到「全球化」(globalization),許多人可能以為是最近幾十年的發展。事實上,研究經濟史便知,早在1870-1913期間,世界經濟整合度就出奇的高,那要拜當時的先進技術之賜:汽船、鐵路和電報。因此,20世紀初期,英國人就吃得到加拿大小麥、阿根廷牛肉和紐西蘭羊肉。
但地緣政治動盪——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和極權主義與保護主義興起——把首波全球化幾乎消滅殆盡。直到戰後「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建立,全球貿易才緩緩復甦,費時約40年才回升到1913年的水準。
第一波全球化相對單純,大致上是以先進經濟體的製造品,交換小麥這類初級產品(primary product)。現代世界經濟特有的複雜價值鏈,例如富國製造的汽車內含日本運來的晶片和墨西哥、烏克蘭供應的車用線束,其實大致是1990年以後才有的發展,主要拜貨櫃化(containerization)與現代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所賜,協助把世界貿易推上新高峰。
地緣政治動盪衝擊全球化
然而,事實證明,這兩種形式的全球化要能維繫,有賴相對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此刻世人卻目睹這種條件逐漸流失,空中瀰漫著近似1914年的煙硝味。
克魯曼表示,令他詫異的是,近來的經濟問題對舊式全球化(姑且稱之為「全球化1.0」)的傷害更大,對1990年以後世界複雜經濟關係的傷害相對較小。現在縱有貨櫃短缺、港口壅塞等問題,還是能相當輕易買到內建零組件產自十餘國的電子裝置。此刻真正受嚴重打擊的,反而是小麥、肥料這類相對來說較少加工的產品貿易。
無論如何,俄烏戰開打前,已經有愈來愈多理由令人擔心全球化前途未卜。常言道:「貿易會促進和平。」此言也許是真的,也可能不然。但有一點可確定:和平會促進貿易。隨著世局變得險峻,以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包括全球糧食貿易,遭遇威脅的脆弱程度遠超出眾人所料。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參考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