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刺蝟現身!臺東場3年改良刺釋迦栽培管理 又大又多產一解百年困境

市場上常見的國產釋迦有2種,一種是大目釋迦,一種是鳳梨釋迦,明年,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將再推出另外一種-刺釋迦(刺番荔枝),刺釋迦外皮上的「目」明顯呈現刺狀,這顆經過產期調節及人工授粉的刺釋迦成熟果,重達3公斤,根本是番荔枝屬界的巨嬰。刺釋迦酸度高,所以吃起來不會像大目釋迦及鳳梨釋迦般「甜得一塌糊塗」,鮮食及加工都好用。

刺番荔枝原以東南亞熱帶國家栽培為主,1899年引進臺灣種植,但幾無經濟生產的價值,因為臺灣的環境條件與原生地不同,導致結果量少,且產季凌亂,臺東改良場2016年著手研究栽培技術及調整產季,3年即有成果,臺東改良場斑鳩分場果樹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陳筱鈞花了2年多的時間做生育調查,每朵花每週都做記錄,以找出刺番荔枝的生育習性,透過人工授粉控制產期後,就種出3公斤驚人重量的果實了。

刺番荔枝在臺灣這個環境生長,雖然可以開出很多花,但結果量少,原產地仰賴金龜子進行異花授粉,臺灣雖然有類似的昆蟲,但研究人員並沒有觀察到金龜子會造訪刺番荔枝。仰賴昆蟲授粉不僅數量少,也有授粉不均勻的問題,授粉不均勻會造成果形不正,外表不好看,賣相較差,原產地馬來西亞的刺番荔枝果形也是不正,但臺東改良場以人工授粉栽培出來的刺番荔枝,其果形因授粉均勻,相當完整漂亮。

國內種植番荔枝的地方,除了臺東之外,臺南也有種植,刺番荔枝建議種植地域也是在南部地區,以臺東產區的氣候特性設計出的產季調節,1年可收穫2次。臺東改良場長陳信言說明,目前栽培技術設計的2個產季,第1季是7、8月人工授粉,11、12月採收,以避開冬季低溫;第2季是10月、11月人工授粉,來年5、6月採收,以避開颱風侵襲,產季集中有利於農民做好田間管理。至於產量,根據臺東場實際栽培成果,1分地可種60株,1株1年可收20顆果實,果實以每顆3公斤重來計算,每分地1年產量3.6噸。

鮮果不是刺番荔枝的主攻市場,加工品才是,目前試作的加工品項有:冰淇淋、果醬、烘製果乾,以及果汁;刺番荔枝烘製成果乾顏色不會褐變,且香味猶在,完勝大目釋迦及鳳梨釋迦的加工品。鮮果也有賣點,除了超大顆的視覺衝擊效果之外,果肉纖維較粗,喜歡咀嚼口感的消費者可以試試,或是喜歡吃釋迦但又怕「甜得一塌糊塗」的消費者,也可以嚐嚐。

臺東改良場明年才會技轉樹苗給農民種植,預計初期推廣種植面積10公頃。陳筱鈞說,改良場明年會提供的是1年苗,保守估計農民種3年可有收成,初期產量會少一些,所以消費者想嚐鮮可得再等3、4年。改良場還發現有趣的現象,就是關心刺番荔枝技轉進度的,竟然不是農民,而是加工廠及生技業者,研究人員說,果農如果種植刺番荔枝或許可以不必擔心銷售管道了,因為加工業者及生技業者早已表示有興趣。

 

「本文獲授權,文章轉載自《農傳媒》」


參考網址

https://www.agriharvest.tw/?p=8925

Relation
相關文章

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