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5 The Fishsite】
近年研究發現,每年有將近十萬噸的塑膠會被分解成塑膠微粒後,從食物鏈或是水的蒸散作用被帶進環境裡,塑膠微粒被發現幾乎存在於每一種環境中,從都市到海洋,從珠穆朗瑪峰到馬里亞納海溝到北極的冰裡,甚至地球對流層的空氣中,都存在塑膠微粒的蹤影,人類每年可能吃下3.9萬至5.2萬個微塑膠顆粒,即便目前有一派說法是認為對人類健康並不會產生威脅,但並非所有人都如此認同;塑膠微粒產生後可能與環境裡的各種因子交互作用,例如溫度的變化、氣壓的變化、水中pH質的改變等,從而導致對環境和生物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甚或是助長病毒的傳播。
美國維吉尼亞威廉與瑪麗學院海洋研究所針對塑膠微粒、病毒和魚類死亡之間是否可能存在「因果關係」進行研究,想了解人工養殖環境下暴露在低、中和高濃度三種不同類型不同濃度的微粒中(原料發泡性聚苯乙烯(Expandable Polystyrene 簡稱EPS,常用於浮標、浮標、家庭隔熱材料和食品容器)、尼龍纖維(常見從漁網、魚線和人類的衣物中分解)、鹽沼常見的互花米草的微小碎片)。他們還將受感染的魚和健康的魚暴露於常見中,受病毒感染的虹鱒是否會增加疾病發生的嚴重程度。研究結果指出,接觸合成塑膠微粒(尼龍纖維高於和聚苯乙烯)的威脅比來自天然產生微粒的影響更大;研究人員懷疑,塑膠微粒會透過物理性接觸過程損害魚鰓和腸道內壁的脆弱組織導致疾病更加嚴重,使病毒更容易在宿主身上增值。
《產業發展中心 產業分析組 林智焜摘譯》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參考網址
https://thefishsite.com/articles/microplastics-could-make-viral-fish-disease-more-sev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