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2 12:09 聯合報 記者卜敏正╱即時報導】
嘉義縣中埔鄉青農高祥恩,4年前得知政府在推動檳榔樹轉耕,決定將父親種植30年檳榔園,轉耕種植可可樹,因為堅持草生無毒耕作,去年首次收成數量雖不多,但品質頗受好評,今年他自創品牌、製作巧克力,從檳榔農轉型成巧克力老闆,期盼提供自己經驗,讓更多檳榔農轉型。
「我的可可果外觀有光澤、很漂亮!」高祥恩周末帶著家人一起整理可可園,妻子和小孩採摘龍鬚菜,說明這是種植果樹,草生、不噴藥的額外收成;他則仔細整理去年剛種下的400株可可樹苗,將周邊長太高雜草除去,說明這是在嘉義馴化後的可可樹,預估2年後將有更好收成。
他說,多年前接手父親檳榔園,原本出租他人,但價格越來越差,剛好政府4年前推出檳榔園廢園、轉耕計畫,經過家人討論和實地評估,發現嘉義中埔環境適合種植可可,就請屏東友人育苗400株,但移嘉義種植,因可可樹在地馴化只存活40多株。
高祥恩坦言,種植數量不多,他更用心照顧,抱持種可可果,是要給小孩、家人、朋友吃的,堅持無毒、草生植栽,果園不噴灑除草劑、農藥 ,也長許多蕨類、雜草,帶來各種昆蟲,可可樹上爬了螞蟻,都幫助可可樹開花授粉,結出品質極佳可可果,去年並購買機器製作巧克力、可可果茶包試賣。
高祥恩指出,檳榔田租給他人每公頃收成約3萬元,價錢高低還要看檳榔籽品質,如種在低海拔、溫差不大也影響價錢。但種植可可果每年一分地約可產果近500公斤,純粹賣果莢就有1萬2500元,預估1甲地可可樹就有12萬5000元產值,嘉義中埔過去大量種植檳榔,希望未來能提供經驗,推廣更多人改種可可樹,讓農民有更好收入。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參考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003451?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